愛努為日本的原住民之一,主要於北海道構築其特有文化。以漁業狩獵、採集植物為生活的糧食,與自然共生於北方的大地。愛努人認為所謂的kamuy(神威、神),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,為達成該角色的任務,將形體變化為動植物、地形甚或物體而存於愛努的世界。因此,愛努人亦認為自然中的kamuy乃是與其相互扶持、進而生存者,而愛努本身則作為自然的一部分,居住於自然之中。如此生活於自然中的愛努精神,為依存現在物質文明的人類帶來與自然共生的暗示,擁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。
東蝦夷日誌 (北海道大學附屬圖書館所藏)
   
江戶時期,旅遊於蝦夷地的大和民族僅能選擇搭乘帆船(北前船)或沿著海岸線行走。對於前往釧路、根室及千島群島的船隻與旅客而言,該海域風勢強勁、波濤洶湧,是相當危險之地。幕府官員等旅客、船夫請來生活於當地,對於地理、氣象相當熟悉的愛努民族作為旅途之嚮導。至今仍留有與愛努民族一同祈求旅途平安的文獻記載。
江戶時期,遊訪襟裳岬人士留下多數相關記述。
  • 於襟裳岬,愛努人豎立「inaw」(祭祀神具)並供奉神酒。「蝦夷日記」(木村謙次於西元1799年)
  • 雖於monokune(位於礁岩地帶先端的礁岩)處昆布遍布,然而愛努人認為其為「襟裳神」(將海岬神化)的鬍鬚,自古以來即未曾在此地採取昆布。「戊午東西蝦夷山川地理實查日誌」(松浦武四郎於西元1858年)
以上均說明當時愛努人在被迫生產昆布的情況下,仍不在神聖區域採取昆布。並可從中得知,當時愛努人視襟裳岬為神聖之地。
   
對愛努人而言,即使是自然地形或自然現象,亦有kamuy(神)存在其中。所有地名均取自於該地的地形特徵或自然現象。舉例來說,分布於北海道各地,亦為襟裳語源之enrun(enrum),即用來命名於具有enrumu(En-rum  突出、頭部)特徵之突出地形或海岬。